調換人生

桓大許家印傳被捕,近日有些網媒在問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和許家印調換人生,你願意否?」

他在短短 20 多年間成為中國首富,到現在有可能要在獄中渡過大半餘生。

那究竟是平淡一生,還是曾經擁有?

其實這種問題也不用等到中國富豪出事了才會想到,一般人我相信也曾經問過這樣的問題,只不過現在有一個特定的名字人物而已。

我估計許多人還是會選擇曾經風光,因為這種人就算一朝掉落凡間,剩下擁有的財富,仍然是一般人不能想像的。

就算人在監牢,想必他早已經轉移給他的家人的財富,已經多到幾世也花不完,出獄之後也絕對不用擔心生活,甚至可能在獄中也能得到特別對待。

又或者像馬雲,把它從神壇拉下來,他還擁有的財富,相信大部份普通人幾十世也賺不了。

不過這也是從普通人的心態去看這件事,那種超級富豪,一般都不甘於平淡,他們不單止希望擁有財富,也更着重權力和影響力,沒有影響力的億萬富豪「宅生活」,對他們而言可能比死更難受。

日行一善

忘了為什麼會突然想起「日行一善」這句說話,不過也並不重要。

這句說話當然是鼓勵我們去做一個好人,不必做聖人,但至少能做一個仁慈的人,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意思,就像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泰國暖心短片一樣。

但如何行善,卻不容易定義。究竟要做些什麼,才算行了一善?

究竟什麼是善?

新華字典的解釋是:「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好的行為、品質」。

以佛教而言,一切事物皆有善、惡。

善有「十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痴。當中似乎都是消極的不作惡而已,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看來更像立身處世的模範,而非對善作定義。

蘇格拉底認為「善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善而進行的,並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嗯,似乎也不是很有用。

那只好用常識行事,扶老人家過馬路,為後面的人拉一下門,按一下電梯,應該也可以算是日行一善了。

不過像我現在這種孤島生活,極少與人交流,要想對人行一下善,著實也不容易。

國際象棋

早兩天無意中在 YouTube 上看到一個新加坡少女專門找別人下國際象棋,棋藝十分不錯。我看的這一集是有一個神秘男子挑戰她的,少女由最初的輕鬆到中段的嚴肅,最後下了兩局,輸了兩局。原來這男子是星加坡排名最高的 Grandmaster,評級為 2500 多分,當時便好奇這個究竟是什麼分數,遂上網查了一下。

Screenshot 2023-09-13 at 11.59.00 AM

原來國際象棋總會 FIDE 有一個排名計分系統,如何計算我是搞不清楚,應該是根據對賽往績來累積的。該總會的網站列舉了全球排名首 100 名的棋手。

第一名是有 2839 分的挪威選手 Magnus Carlsen,第二、三名都是美國人,而令我留上心的是,第四名竟然是一個中國選手 Ding Li Ren。

排行最高的英國棋手是 Nikita Votiugov,只得 25 名,而且看名字似乎其實是俄國人。

快速瀏覽一下 100 個棋藝最高的選手國籍,許多國家都有,並非只有歐美國家,事實上,歐洲國家能上前 100 的,反而並不多。

當中就只有 3 個英國選手,2 個西班牙,俄羅斯則有 7 位。

美國最多,有 12 位。

再數一下,中國,竟然也有 9 位。

東南亞國家除了中國之外,只有 1 位越南棋手。

看了這個排名,突然間有點好奇,為什麼傳統歐洲國家上榜的這麼少。

更有趣的是,中國竟然有這麼多人進入前 100 名。國際象棋在中國甚至華人圈並不流行,傳媒報道也幾乎是零,卻原來「偷偷哋」已經有這麼多國手。

是崇洋媚外的反賊,還是國家機器無處不在呢?

破產

伯明翰市政府在 9 月 5 號發出 s114 公告,引起中港比英國本土更熱烈的討論和報道。

有剛到步英國的香港朋友便問我是什麼一回事,影響大不大,聽來好像有點擔心。

我自己對該新聞其實關注不多,說到底我又不住在伯明翰市中心,影響不到我。其實就算曼徹斯特市政府宣布破產,理論上對於不是住在曼徹斯特市中心的我來說,也不會有什麼大影響。

但既然被問及,也挑起了一點興趣去粗略看了一下。

s114 公告究竟是什麼呢? 就是根據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Act 第 114(3) 條要求,若市政府發現在該財政年度收入不能應付所有支出的時候,必須發出的公告。

(“The chief finance officer of a relevant authority shall make a report under this section if it appears to him that the expenditure of the authority incurred (including expenditure it proposes to incur) in a financial year is likely to exceed the resources (including sums borrowed) available to it to meet that expenditure”)

而該公告的作用就是宣布該地方政府實質上破產,除了一些必須的民生開支,所有新支出一律禁止,之後便是一連串的開源節流討論和措施,看來住在伯明翰市中心的居民應該會面對加 council tax 了。

英國地方政府破產?對小粉紅來說只比美國、日本破產差一點,紅媒藍媒當然如獲至寶,尤其在香港移民潮和大陸地方政府和企業破產潮之後,這麼好的東西轉移視線,自然鋪天蓋地的報道,更何況英國國家政府已經表明不會向伯明翰提出援助,這個話題不炒作一下實在天打雷劈。







其實歐美國家的地方政府陷入財困,時有聞之,只是香港人聽了沒有感覺沒有印象而已。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城市,而且是一個很富有的城市,就算經濟如何差,也沒有想過香港政府會「莫財」。

首先要搞清楚,地方政府並不是一間公司,並不能如商業公司一般的被破產清盤,如果真的一分錢也再也拿不出,最壞的打算便是政府服務停止運作,公務員不上班,公營服務暫停等等,而不會像商業公司一般被變賣資產還債。

但其實香港人對此也略有認識,例如每年的立法會財政預算案,當年民主派便以否決財政預算為籌碼迫令政府就範,當然現在變成違反國安法的行為。

這種以財政預算作籌碼的策略,是學自美國的。

伯明翰作為英國第二大城市,是否真的窮得到破產?其實也不算,這次財困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宗十年前同工同酬申索的法庭裁決所引起的,伯明翰市政府為了支付賠償,已經每年超支了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每年預算案 5 億多英磅的城市,該法庭賠償便要付出差不多 7 億英鎊,另每個月新增 1 千萬英鎊左右的支出。這次發出通告,就是因為經計算政府財政將會缺大約 7 億英鎊左右。

7 億英鎊,以城市來說並不是一個大數目,香港想搞個「明日大舊魚」也上萬億港幣。

中央政府不願幫忙,某程度上也可能因為伯明翰由工黨把持,執政保守黨借此打擊政敵,也算無可厚非。而他們敢如此做,正正是因為預期當地居民反彈不會很大,轉過來亦都顯示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無論如何,猜想過不了多久便能解決,圓滿與否則當作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