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訕

看日本劇集和動漫,總給我一個印象,搭訕似乎是一種頗為常見的行為。

儘管日本人社交上一般比較拘謹,與不認識甚至不太熟的人也慣常保持較大的距離;但有時,甚至可以會看到有些女生會覺得,儘管自己不喜歡,但如果自已從來都沒有被搭訕過,可能心底裡會覺得是一種小恥辱。

其實在新宿、原宿、涉谷等地方,我也曾親眼看見過有女生被搭訕,只是不是知那男人是否 AV 星探還是附近娛樂場所的人。

在西方國家,搭嘴卻是十分常見,他們並不是因為對你感興趣,或者想認識你,反正就是「搭嗲」一番,說完便各行各路。

作為一個華人,我便極少會主動搭嘴,但被人家閑談上幾句,甚至聊上十來分鐘的,卻也試過許多次。

看來至少在西人眼中,我一個人的時候的樣子,並沒有那麼可怕。

存在感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過無數人,有些人很容易讓人記得,不一定是因為特別俊美,總之就是很快便讓人記住。也有些人在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就算不認識,正常也不會忘記,例如大企業裡其他部門的員工,甚至每天早上巴士站碰見的那幾個路人。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世上有一些人,就算你跟他做了幾年同學或者同事,竟然還是對這個人沒有什麼印象,就算在路中碰見,也極有可能認不出原來是多年的同事,頂多只是覺得有點臉熟而已。

當然如果你說沒有留意到這種情況,可能正正是因為你並沒有留意到,曾經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過。

記得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韓劇【這個俊瓜】,當中的男主角中學時的花名便叫「可有可無」,在校友聚會竟然沒有人認得他是誰。

不久前的另一部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女主角少年時便被稱為「被跳過的人」。

她其實很漂亮,但就是那種不能讓人留下印象的人。

她的前男友便這樣形容她:「她各樣都很好,很漂亮,但就是有一張會讓人忘記的臉」。

她自己也清楚明白,「我一定是被忽略,或是下意識被掠過的人。」

她甚至自嘲說道:「我跟自己說話,竟然也用敬語!」

看來,把她掠過的人,甚至包括了她自己。

那又怎可能要求別人記得自己?

另類代溝

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年輕朋友對我這樣說:「你們這個年紀的人,好像很多都走路時都腰骨挺直,坐下的時候又通常會翹腳,吃東西不發出聲音,是什麼原因?」

先不和他計較什麼「我這個年紀的人」,翹腳這回事我還真的沒有留意到;至於吃東西不發出聲音,似乎也未必與年齡有關係,眼見許多中老年人吃東西時還是會發出頗大的聲音,看來應該視乎個人多於年齡層的關係。

至於站立時腰骨挺直,我倒是有留意到。許多年輕人雖不至於駝背,但站姿總是東歪西倒,坐著的時候也像中了化骨綿掌一般的軟軟攤在哪裏,我這個年紀的人看着,實在有點不爽。

至於為何如此,實在想不到答案,只好說是另類代溝。

又說天氣

上星期剛說完天氣普遍陰暗、下雨頻繁,這星期便迎來了連續幾日的好天氣。雖說中間仍然會夾雜一兩場小雨,但整體來說,仍然是看得見藍天,甚至陽光普照。

溫度雖然仍然在十度上下,但中午有時候還是能回升到 14 度左右,再加上如果有陽光的話,其實頗為舒適。

當然回想在香港的時候, 14 度這種氣溫算是頗冷了,一看到 14 度,什麼大衣羽絨頸巾手套都已經通通出爐,女孩子更會穿上毛毛鞋,和現在路上看見的英國人,已經穿得像夏天一樣,實在相映成趣。

今天凌晨還開始了夏令時間,夏令時間?活像已經到了夏天似的。

天氣好,自然更加有興致留在室外,也把握機會踩一下單車。

真期待日照長的日子。

自欺欺人

都已經三月尾了,天氣仍然偏冷,多數時間都仍然在 10 度以下;而且雖然不至於好像兩個月前天天下雨或陰天,但雨水依然偏多。

雖說都已經習慣了,但始終外出不便,既濕且冷,實在有點不爽。

唯一的好處便是讓我找到一個藉口,偷懶了差不多兩星期,夾硬寫一篇短文,胡混過關。

就當是自欺欺人,讓我繼續保持一周一篇。

0a18f038-f6cd-49db-ae9c-0a530c04b9bf

Chester

在曼城附近的大城市都去過之後,開始轉到較小的城市,在不久前去 Bradford 之後,這天去了 Chester。

Chester 距離曼城 60 多公里,位處曼城與利物浦之間偏南一點,火車行 1 小時,票價來回 15.2 磅。

人口只有 88,000 多,在城市體量排名都不見影蹤。當日目測市內除了遊客之外有許多年老的人,但是呢,學生小孩子也不少,所以似乎也不能算是一個退休人士城市。當然不排除許多成年人都到了附近大城市工作,每日通勤上班,畢竟距離較大城市只有 1 小時車程。

當初發現 Chester 這個城市是因為在這裏有一個 Designer Outlets 購物中心,在地圖上查看一下,發現市中心也有許多古蹟舊建築,所以一直都在我目的地選擇裏面。當然購物從來不是我的首要目的,只是記錄在案,如果真的時間充足,再沒有地方可逛,走過去看看也未嘗不可。

Chester 有一個城牆(就像在 York 的那個),是羅馬帝國佔領英格蘭之後於 70 到 80 年建城堡的圍牆,也是至今在英國保存得最好的城牆。從火車站走進城市便看到城牆了,所以第一件事便是圍繞城牆走一圈,大約 3 公里,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塔樓,一會兒便回到市中心。York 的城牆亦建於同時,長度亦差不多一樣,看來羅馬人一入主英格蘭便開始大興土木了。


其中一個塔樓叫 King Charles Tower,紀念的是當然不是現任的那位,而是 300 多年前那位 King Charles I。事緣當年英格蘭皇室與國會之間的內戰,國會一方勝利,King Charles I 被處決,而當時 Chester 是站在皇室這一邊的。

除了 towers 沿着城牆也有好幾個城門,看介紹,城門以前都在河邊,原來中世紀時 Chester 是西北部最大的港口,這些城門前面都泊滿了船隻,今天當然都已經變成土地。

既然是港口, Chester 以前的經濟活動亦十分活躍,不知是否為了增加店面面積,市中心的建築都是兩層都對外開放式的。這些建於 700 多年前的建築,至今仍然繼續沿用,稱之為 Rows,是 Chester 的一大特色,想像以前可能有商販在一樓叫賣。



沿途還有 Chester Castle,Eastgate Clock 和英國最古老的馬場等。



St John’s Church 建於 689 年,千多年經歷多次倒塌、重建、再倒塌、再重建。總之現存的狀況就是中間部份完好運作,但兩旁中西翼倒塌部份保留為遺跡。


不遠處有一個羅馬鬥獸場遺跡,原來是最大的出土鬥獸場,原本可以容納 7,000 人,現在的規模當然細得多。

Chester Cathedral 在市中心,始建於大約 900 年,超過一千年了,中途當然經過幾百年的加建改修,可免費參觀, 十分莊嚴華麗。



晚上在唯一還營業的餐廳吃了 fish and chips,啟程回家。



冰島

最近一次飛,就是我從香港過來英國的時候,轉眼已經差不多三年了,而在此之前又因為疫情被困在香港一年多,最後一次是 2020 年 2 月去曼谷,之後世界各地便封關了。這麼久沒有飛,真的有點恍如隔世,匪夷所思。

不過其實旅行這回事,越去得多越是會想去,但反之越是沒有去,想去的衝動便會逐漸消失;所以這幾年嘛,也真的沒有覺得特別難受。

無論如何,這次終於決定是時候要飛一次了,目的地隨意的選擇了冰島。

乘坐 2 月 26 號下午的航班,大約 3 小時後到達冰島 Keflavik 國際機場,再 1 小時多後到達 Reykjavik 市中心。

冰島面積並不算小,但人口卻只有 37 萬,當中三份一居住在首都 Reykjavik。後來查一下,第二、三大的城市只有三萬多人,排第八的城市已經只有幾千人口,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城市,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個的小鎮。所以也不需要離開市中心多遠,便已經能看到處處都是一望無際的空地。

到步當天並不算冷,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好像是 4 度,不過有點下雨。酒店位於市中心最主要的一條街,幾乎所有餐廳酒吧紀念品商店都在這裏,放好東西從酒店走出來的時候,其實大部份餐廳都已經打烊或在準備休息了,所以隨便在附近走了幾圈,便到一家 kebab 店吃我的晚餐。略為換算一下,價錢竟比英國要貴上三四成!

在冰島如果想看雪山或者火山,距離都非常遠,而且就算你租了車也未必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便參加了一個本地團,去雪山,探冰洞。這個本地團的價錢比機票還要貴!

早上 9 點集合上車,司機告訴我們將會是三個小時的路程,中間除了會在休息站稍作停留之外,還會經過其中兩個比較出名的瀑布。

兩個瀑布一個叫 Seligalandsfoss 另一個叫 Skogafoss,對香港人來說當然是大瀑布,但相信對美加人來說也算不上什麼,唯一就是保護線設得比較前,遊人可以近距離觀看,並弄得一身濕透。


然後去到一個在 Black Sand Beach 的休息站,改乘改裝行雪地的越野車去冰洞。沿途極為顛簸,也走了大約 1 小時。總之到我們去到冰洞的時候已經 4 點了。


來到的時候,確實有點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雖然花了一整天,仍然是覺得值得的。





.

回到市區已經差不多 11 點了,明顯又是沒有東西可以吃,之前查到一家熱狗檔 Baejarins Beztu Pylsur 十分出名,熱狗腸用的主要是羊肉,再加入一些豬肉牛肉,不過吃起來也沒有太大分別。據說在 2004 年 Bill Clinton 也幫襯過,而且還去了三次,不過他點的熱狗只要芥辣醬,被當地人取笑,叫人們不要學他。



第三天就在市區走來走去,到處看看拍拍照。市區並不大,一兩天真的可以走完。



來冰島當然希望可以看到極光,冰島的氣象局原來每天都會發佈當天的磁場活動活躍度,由 0 到 9。這幾天都維持在 1 到 2 的低水平之間,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了。雖然不會再跟本地極光團,但在地圖上發現距離市中心 5-6 公里處有一個極光觀賞點。橫掂一場來到,當然要去碰碰運氣,打算在寒冬等候 1 小時左右,等不到便放棄。

坐 11:30 尾班巴士去到附近,再行進去。差不多到的時候發現天空有一條灰濛濛的,手機可以長曝光,便試一下,發現原來那便是微弱的極光,肉眼其實看不真切,但經過長曝光之後總算能看到一點,而且那道極光在對岸處,而非在頭頂,自然不會有網上看到的照片那種震撼的感覺。不過雖然美中不足,但總算親眼看見,何況本來便不存寄望,而且不用等候,所以已經滿足了。不過已經沒有巴士,也不可能有的士, Uber 亦都被禁止在冰島營業,只好摸黑走路回酒店。

第 4 天轉去 Keflavik,來到之後其實有點後悔,這裏根本就是一個小鎮,幾乎什麼都沒有,回想如果只在最後一天起飛前花幾個小時在這裏其實已經足夠。不過既然來到,唯有盡力逛吧。

第一天向東走,沿着海岸邊一直走幾公里,有一些古代小屋和維京博物館,「幸好」這天氣溫較低,最要命是風大,體感十分寒冷,長期在外也真有點受不了,便回頭走到一個小商城逛超級市場,心想晚上也沒有什麼餐廳,便索性買些杯麵和沙律回酒店吃。


最後一天向西走,這天風更大,天氣一樣的寒冷,走着走着竟然好像行山一般,去到一片懸崖處,不過景色十分不錯,只是因為風吹得幾乎站不穩,安全起見也就沒有走得太近懸崖邊。


之後回到市中心吃點東西,便乘車到機場回家去。

香港胃

許多時候朋友都會問我有沒有懷念香港食物,而我的答案總是:沒有。

有這一說,許多華人有「中國胃」,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出外旅行完全吃不慣西餐,一餐半餐還可以,兩三天以上實在受不了。除非去的是台灣、馬來西亞之類的華人地方,就算如果去的是日本,也還是會有點不習慣,不能全程都吃當地食物。

原來這種情緒也真的未必只有老年人才會有,聽說許多來英的香港年輕人,也是常常會去港式茶餐廳用膳的,亦常去唐人街買香港常見的小食和飲品,什麼旺旺維他檸檬茶之類。反而本人雖一把年紀,卻是一次都沒有。

不是說我不喜歡吃香港或中式食品,只是有的話固然好,沒有嘛,也實在沒什麼所謂。

當然除了中國胃,也絕對有「韓國胃」,就算是韓國年輕人,許多也喜歡攜帶泡菜出門,因為他們實在無法長時間(足足幾天!)不吃泡菜。

我自己去旅行的時候固然堅持只吃當地食物,但來了英國三年,當然不是旅行,卻也並沒有特別懷念所謂的唐餐,自己煮當然會有中有西,但這只是煮食習慣,未必一定是因為我非常掛念唐餐。

也不像過往在香港的時候,現在都極少外出吃飯,但回想一下,上餐館的話,只吃過港式食品一次,那次還是朋友請我吃的生日飯,並非由我決定;另外初來的時候去過兩次茶樓飲茶吃點心,一次也是朋友請的,另一次則是帶訪英朋友去嘗試,也就是自己去的話一次都沒有,反而泰國和越南餐館去過幾次,其他的都是西餐快餐。

可能除了性格之外,先天生理構造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Bradford

很久沒有去其他城市逛逛了,這天出發奇想,去了 Bradford。

Bradford 距離曼城 60 多公里,火本車程一小時多一點,來回車費 13 鎊。

Bradford 人口 537,000 ,位於 Leeds 旁邊只十多公里,Leeds 人口 790,000 ,因為兩地接近,許多統計會將這兩個城市放在一起,算是英國第四大城區。不過統計結果其實視乎計算方法和包含地域範圍而定,例如身處的曼城,有些計算是 200 多萬人,但亦有 50 多萬的,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

當天選擇 Bradford 純粹只是因為自己無聊在看地圖時看見的,然後查一下火車班次便決定了,也不知道這裏有什麼特別的。

21 號早上 10 點從火車站走出來,第一眼便看到 City Hall,感覺對板,不過再走十多分鐘之後,便發覺市中心實在不大,而且有點髒亂。遇到的人多是上了年紀的,也有許多流浪漢,就是我去了的兩間早餐咖啡店,服務員都全是老人家,不知是否因為經濟原因,還是一個退休城市。

吃早餐的時候嘗試在地圖上找一下值得一看的地方,見到一個地方叫 City of Film,好奇上網查一下,原來 Bradford 是聯合國 UNESCO City of Film,正常的話在市內應該至少會看到一些標示宣傳,但直到我離開晚上離開的時候,都沒有見到什麼。

Bradford 明顯未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舊建築都得以保留,就只一個在市中心的新型商場,可能正正是這個原因令 Bradford 提供一個很好的拍攝場景。

我便不在此列出行程,只上傳一些照片算了。










另外一個令我覺得比較特別的地方,便是在這裏的南亞人為數極多,一眼看過去幾乎有一半都是,小孩子更加大多數都是。回來後上網查一下,原來白人佔人口的六成,而高達 25% 的居民是來自巴基斯坦,其他亞洲人包括印度為 7%,非常少華人。

吃過晚飯後,便乘車回家。

恭喜發財

今天是農曆大年初一,在此向大家說聲恭喜發財。

回想近來十年左右,年輕人通常都只會說新年快樂,龍年大吉之類,已經鮮有人仍然會說「恭喜發財」了。

可能因為年輕人覺得說恭喜發財有點老土,亦有點市儈,所以都紛紛改用其他祝福語。

當然,恭喜發財,似乎是廣東地區的人才會用,所以說國語的人自然不會用。

至於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繼續使用恭喜發財,不是因為市儈,但總覺得說這句才對味。

就算有朋友用英文傳訊息給我說 Happy New Year,我還是會回覆 Kung Hei Fat Choi。

無論如何,再次祝各位龍馬精神,身壯力健,恭喜發財。